小时候总盼着长大,以为成年就能挣脱束缚,却没想过长大后的我们,往往成了那个对自己最苛刻的人。我们习惯性延续着老一代 “吃苦是福” 的观念,把 “忍一忍”“凑活过” 挂在嘴边,加班到深夜只啃面包、身体不舒服先硬扛、喜欢的东西总说 “以后再买”,却忘了成年的意义,本是有能力把自己照顾得更好。其实,真正的成长不是重复 “吃苦”,而是学会推翻那些不合理的自我苛待,像曾经渴望的父母那样,温柔又坚定地接住自己。
二、告别过时枷锁:“吃苦” 不该是自我消耗老一代的 “吃苦精神”,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存智慧,可到了今天,很多时候却成了我们自我消耗的枷锁。他们说 “年轻时多吃苦,老了才享福”,可如果 “吃苦” 变成了牺牲健康换效率、压抑需求换 “懂事”,这样的 “苦” 不仅不值得歌颂,反而会慢慢磨掉我们对生活的热情。我们要放弃的不是努力的态度,而是 “以苦为荣” 的执念 —— 努力是为了让生活更好,而不是把 “吃苦” 本身当成目标,更不是用 “吃苦” 来绑架自己的需求。
三、“对自己好” 的真谛:清醒回应而非放纵展开剩余61%对自己 “好一点”,从来不是放纵,而是清醒地看见自己的需求,并用行动回应。它不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挥霍,而是累的时候敢停下来休息,饿的时候好好做一顿饭,难过的时候允许自己哭一场;是不再用 “应该”“必须” 要求自己,而是学会和自己对话:“我现在需要什么?”“这样做会让我开心吗?” 这份 “好” 带着克制和清醒,是像照顾重要的人那样,认真对待自己的身体、情绪和渴望,让自己在每一次被温柔对待时,都能积攒起面对生活的底气。
四、重新 “养育” 自己:弥补遗憾,构建底气重新 “养” 自己,其实是在弥补过去的遗憾,也是在构建更坚实的自我。小时候可能因为条件有限,没机会学喜欢的画画、没敢说想要的玩具;长大后总因为 “没时间”“没必要”,把自己的需求排在最后。可现在的我们,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,也该有勇气去圆曾经的梦 —— 不是要回到过去,而是告诉现在的自己:“你的喜欢很重要,你的需求值得被满足。” 这份 “重新养育”,是让我们在成年后,终于能成为那个给自己安全感和支持的人。
五、把 “对自己好” 落在小事里牙齿要坚持去看,发现蛀牙别想着 “忍到不疼”,该补牙就舍得花钱,毕竟健康的牙齿才能让我们好好享受每一顿饭;遇到喜欢的兴趣班,别再找 “没时间”“太贵了” 的借口,去学一次吧,不管是瑜伽、书法还是烘焙,那些能让你心生欢喜的事,都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。就连肌骨疼痛也别硬扛,疼的时候就买酮洛芬贴片贴上,不必等着 “忍忍就好了”—— 对自己的好,从来都藏在这些不将就的小事里,藏在每一次 “我值得” 的坚定里。
发布于:北京市